水泥企業(yè)停窯限產 價格為何沒能保住
近期不斷有停窯限產保價的消息傳出,而河北集體停窯一個月的消息更是讓我們感到咂舌,也讓水泥行業(yè)盈利能力這一焦點問題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難道說,除了限產之外,水泥行業(yè)真沒有辦法實現保價、實現大幅盈利嗎?
序曲:河北集體停窯
最近,我們一直在關注著一件事情的發(fā)展,那就是河北水泥集體停窯一個月。其實這件事情可大可小,畢竟之前各地都有限產保價的先例,因而此次河北水泥企業(yè)集體停窯一事,就是產能過剩嚴重了點,需要大規(guī)模停窯來實現限產保價罷了。
不過有一點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限產保價的目的就是保證價格不至向下滑,甚至還要將價格推向更高的位置,但此次河北集體停窯帶來的結果是河北的東北部地區(qū)水泥價格出現了上揚,但中南部地區(qū)水泥價格基本沒動,甚至還有部分企業(yè)下調了價格,難道說,限產保價這一招不靈了?
事實上早在春節(jié)前,河北就曾經實施過一次限產保價,不過當時的規(guī)模遠沒有這次這么大,只有部分企業(yè)參與,且持續(xù)時間只有半個月。而當時限產的目的是為了抬升價格,但結果卻是價格非但沒漲,還出現了大幅下挫,整個河北市場的均價都下滑了近5% ,這也讓我們對限產保價這一措施產生了深深的懷疑,為什么限產實現了,保價卻沒有達成?
伴奏:浙江停窯限產
集體停窯的不只河北一個省,3月中旬的時候浙江也發(fā)生了一次停窯限產事件,而目的也是為了將價格抬升。不過浙江限產的規(guī)模相比起河北,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整體停窯10天,且如果企業(yè)由多條生產線的話,可以自由協調安排生產,只有達到平均每條線停窯10天的效果就可以。
不過浙江雖然進行了限產保價,但日子同樣不好過,水泥價格依舊沒有保住。3月底限電一取消,4月浙江水泥價格就出現了大幅下滑,部分產品最高跌幅接近20%,這也給行業(yè)的未來發(fā)展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且,浙江這也不是第一次停窯了,就是在春節(jié)前也停過一次,當時的結果也是價格繼續(xù)下滑,而再往前看,每次停窯也最多就是停窯當期價格穩(wěn)定,但停窯一結束,價格就出現下滑。這也讓我們奇怪,到底是在限產保價,還是在限產降價。
限產保價的事情當然不止發(fā)生在這兩個地方,從時間上來講,近一點的,湖北從春節(jié)前開始輪動停窯,限產保價,但結果是到3月中旬輪動停窯結束后,湖北水泥價格立馬出現了下滑;四川東部地區(qū)也因產能嚴重過剩而自行停窯限產,但結局如何呢,目前水泥價格僅僅比成本略高一點,如果加上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在內,當地水泥企業(yè)基本上就是零利潤在運營,而目的僅僅只是為了保住市場份額,看誰能堅持的更久。
前奏:行業(yè)產能過剩
限產保價事件頻現,到底又是為了哪般,或許大多數人的直接反應就是產能過剩,供大于求。事實上,供大于求,價格下滑是迫使企業(yè)限產保價的一個主要因素,但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又再何處?
其實一直以來,中國的水泥行業(yè)發(fā)展都說不上多先進,但至少是在按部就班的向前發(fā)展,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徹底打亂了這一局面。為了保證中國經濟的正常增長,不至于陷入經濟危機深深的漩渦中政府祭出了一個法寶:四萬億投資計劃。正是這一政策的出臺,拉動了全國經濟的蓬勃發(fā)展,使得中國免于像歐洲國家一樣陷入泥沼之中。從2008年到2011年,中國經濟始終保持著快速的發(fā)展,各類基建、地產項目的投資火熱狀況也拉動了水泥等建材行業(yè)的投資,也正是因此,在東部沿海地區(qū)本來供需比較平衡的市場上,水泥項目也在積極上馬;西部地區(qū)則更是因為本身水泥產業(yè)不夠發(fā)達,繼而惹的水泥企業(yè)、非水泥行業(yè)的其他企業(yè)一陣眼熱,紛紛投資西部地區(qū)。一時之間,全國水泥行業(yè)投資火熱、風頭無兩,但隨后可怕的結局出現了。由于各水泥企業(yè)在投資的過程中都過高的估計了未來的水泥需求,結果就是過熱的投資導致了水泥產能的嚴重過剩。為求自保,各企業(yè)之間開始紛紛殺價,以低價策略占領市場,當跌無可跌時,也只好祭出限產保價這一招了。
其實,到底產能過剩有多嚴重,一百個人可能就會有一百種不同的說法,但毫無疑問都會認同過剩這一說法。前不久郎咸平在華僑銀行組織的春天論壇上發(fā)表了一篇演講,就是講產能過剩的。雖然里面的數據都只是初步的統計,但也與事實比較接近:鋼鐵過剩21%,水泥過剩28%,電解鋁35%……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到底要如何才能解決,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而事實上,即使是通過投資來暫時緩解這部分過剩的產能,也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所謂的投資拉動還會造成新的行業(yè)產能過剩。
主題曲:限產保價 是否真能保得住
其實,產能過剩到底嚴不嚴重,嚴重到何種程度,確實不是哪一個人能夠說得清楚的,最多只能給出一個參考的數據而已。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14.5億噸的已投產熟料產能(設計產能)對應著大約25億噸的水泥產能(實際產能),這個數據與去年全年20.6億噸的水泥產量相比,是高出了20%的,或者說產能過剩程度至少在20%以上,這部分產能如何解決,已經成為當前水泥企業(yè)最為頭疼的一件事。
就從當前來講,水泥企業(yè)不斷地上演限產保價大戲,但最后基本都是以慘敗收場,也正因此,限產保價到底還有何用,實在讓人感覺揪心。
我們來看看限產保價的初衷,水泥價格的下滑主要就是供過于求,水泥產能過剩嚴重,如果能夠限制水泥產品的供給,以達到一個供需平衡甚至供不應求的局面,保價的目的就可以達到?;谶@一點,在當前產能過剩嚴重的背景下,要想快速提高市場需求并不容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限制生產,這樣一來供給就會迅速減少,最后市場開始供不應求,水泥價格上揚的概率也就提高了。
然而,水泥企業(yè)似乎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水泥產能過剩是既成的事實,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的。而且水泥市場需求是跟隨經濟發(fā)展的步驟來走的,因而無論你怎么限產保價,最終沒有實際的水泥需求來拉動,你也最多讓水泥價格在限產期間穩(wěn)定,但限產結束后呢?自私乃是人的天性,水泥企業(yè)同樣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用各種不同的手段。限產結束后就意味著供給依然是大于需求的,為了自己多獲取一部分市場份額,這個時候水泥價格再次出現下滑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了,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所看見的,限產保價成了限產降價。
曲終:水泥行業(yè)出路在哪里
既然限產保價這一舉措不能夠真正起到保價的作用,那水泥行業(yè)要想保價,難道就真沒有道路可供選擇了嗎?其實也不盡然。筆者認為,至少還是有三個方向可供選擇:第一是延伸產業(yè)鏈,自主擴大需求面,通過這種方法來變相的增加水泥市場需求,這樣可以在保價的前提下還能夠提升出貨量,大幅增加水泥企業(yè)自己的利潤;第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產技術水平,一來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二來可以提高產品質量,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相當于從側面來實現保價的目的;第三則是轉向生產其他產品,當然這個范圍可能會有點窄,而且還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否則要轉型只怕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這樣一來可以永久性的減小水泥供給量,相當于實施了長期的限產措施,但不同于限產的是,轉向后業(yè)務不會發(fā)生沖突,自然也不用擔心限產帶來損失的問題。
其實當前就有不少企業(yè)在謀求變革,比如拉法基轉向骨料業(yè)務,雖然它在國外的骨料業(yè)務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但在國內卻是因為當前市場不振、利潤不斷收窄而被迫轉向;再比如華潤、華新等不斷加大混凝土的投資,這些都是企業(yè)在采取延伸產業(yè)鏈的做法。再比如華新水泥建立垃圾處理項目,也可看做是在做技術上的提升,其實順帶的還把企業(yè)形象也樹立起來了,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泥企業(yè)在當地市場競爭力。
當然,水泥業(yè)要想實現保價目的,所能采用的方法也許還有很多,但多是要求時間較長的。而當前最簡單最有效的,或許只有停窯限產一途,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畢竟不是神丹妙藥,沒法從根本上解決水泥行業(yè)產能過剩的問題。對于水泥企業(yè)而言,在限產保價的過程中,也許更應該積極思變,主動出擊,以免當下次停窯限產變成持久戰(zhàn)時,而讓企業(yè)面臨重重困境無路可走。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水泥網無關,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y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