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開啟新征程:華新水泥用“產學研”合作,助推綠色轉型升級
面對行業(yè)內產能過剩、需求疲軟的壓力,華新水泥通過“產學研”合作,增強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節(jié)能降耗水平,加快企業(yè)綠色轉型升級步伐。
金秋時節(jié),當記者走進位于武漢光谷的華新水泥技術中心的時候,工程師董剛正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屏幕。屏幕里正在實時呈現(xiàn)華新水泥遠在四川都江堰的生產線運轉情況。董工指著電腦屏幕告訴記者,他們從國外引進的水泥生產先進過程控制系統(tǒng)去年開始在當地投入運行。這個被他親切稱為“搖大師”“磨大師”二合一的系統(tǒng),能有效地降低能耗、節(jié)省人力。董剛介紹,以前一條生產線要兩到三個操作員,現(xiàn)在中控室基本上就是一個人了,同時還有效地降低了能耗。
人力節(jié)省了,能耗降低了,帶來的是生產成本的縮減。不過,董剛說,目前掌握這個技術的只有國外幾家公司,每年華新水泥還需要支付技術服務費來保障系統(tǒng)的運作。下一步,他們考慮通過和國內大學的合作來研發(fā)一款更適合自己的生產系統(tǒng)。
說起“產學研”合作,技術中心的另外一位工程師耿新民頗有心得。幾年前,在瑞士出國留學期間,當地處理垃圾的技術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想,如果能將這種技術應用到自己的生產線上那該多好?回國后,他的想法立馬得到了公司高層的重視。一個由華新水泥和武漢理工大學共同合作完成的水泥窯協(xié)同處理垃圾技術在去年試驗成功。耿工說,這項技術通俗的理解就是把我們的生活垃圾當成燃料,現(xiàn)在約有十條生產線,大量應用這種焚燒垃圾技術,每天的處理量最大的是河南信陽,能達到700噸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水泥窯協(xié)同處理垃圾技術不僅僅能夠處理生活垃圾,還能有效“消化”三峽大壩上的大量漂浮物。光去年7月一個月,這項技術消納并無害化處置三峽漂浮物達35620立方米,創(chuàng)下了目前的最高記錄,有力地支援了三峽庫區(qū)航道和電站安全度汛,成為名副其實的“守護神”和“清道夫”。
華新水泥技術中心能效管理部經理李建偉透露,目前華新和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已經日趨成熟,無論是深度和廣度都有所突破。他說,可以預見,這種合作將助推企業(yè)的綠色生態(tài)化轉型。同時他也希望政府能夠搭建更好地平臺實現(xiàn)多方的共贏。
編輯:祝嫣然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