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印度水泥過剩產能達1.5億噸
印度:飛速發(fā)展的經濟,畸形的貧富差距
自1947年以來,印度共和國從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之下獨立出來,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國,僅次于中國,2016年印度共有13.2億人口。根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shù)據(jù),印度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2017年實現(xiàn)了2.6萬億美元GDP。然而,由于人口眾多,人均GDP僅排在第122位,為7174美元。
傳統(tǒng)上以農業(yè)為主的印度經濟現(xiàn)在偏向于服務業(yè),服務業(yè)占了GDP的61.6%。工業(yè)占GDP的23%,農業(yè)僅占15.4%。然而,勞動力結構仍然以農業(yè)為主(47%),工業(yè)和服務業(yè)人口分別占比22%和31%。
盡管印度經濟在21世紀迄今增長了近6倍(圖1),但印度的貧富差距非常大。2017年,收入平等這一項中,印度僅排在第135位(一共197個國家)。截至2016年11月,印度最富有的1%人群擁有該國58.4%的財富,最富有的10%人群擁有80.7%的財富。
圖1:21世紀印度GDP、人均GDP、水泥產量及人口增長對比
數(shù)據(jù)來源:世界銀行,USGS
水泥產能、產量:80年代后高速增長
印度第一座水泥廠位于古吉拉特邦的博爾本德爾,1912-1913年開始建設,在1914年即獨立前的33年投入使用,年產能只有1萬噸。之后生產能力穩(wěn)步增長,到1950年達到年產600萬噸/年,1960年增長至900萬噸產能,1970年為1980萬噸/年,1980年為2550萬噸/年。
獨立后政府控制了水泥行業(yè)。直到1986年權力下放,導致了新產能的激增。在1980年至1990年期間,產能增加了一倍以上,達到5700萬噸/年,到2000年又增加了一倍,達到1.19億噸/年。到2010年,產量幾乎增加了兩倍,達到3億噸左右。在到截至2017年的7年里,產能又增長了近1.5倍,達到4.46億噸。
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快速擴張,印度水泥產量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爆炸式增長,從1980年的1860萬噸增加到1990年的4290萬噸,2000年達到9420萬噸,2010年達到2.13億噸,2017年達到2.98億噸。自1990年以來,產量增長了近7倍。
隨著產能的增長,印度水泥過剩情況越發(fā)嚴重。1950年,全國產能利用率為83.3%,目前已下降至67.9%。過剩產能有1.48億噸。
表:1950-2017年印度水泥產能、產量及利用率
區(qū)域發(fā)展分布
圖2-5顯示了印度各邦按人口、水泥產能、石灰石、人均水泥產能標色的圖(顏色越深代表數(shù)值越大)。圖2是按邦劃分的人口圖,與印度首都新德里相距不遠的北方邦人口最多。它有2.05億居民,幾乎是位居第二的馬哈拉施特拉邦(1.12億)的兩倍,位于印度中西部。第三和第四人口最多的邦,比哈爾邦(1.04億)和西孟加拉邦(9130萬)也在東北部。中央邦(7260萬)是人口第五多的邦,位于北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之間。前五大州擁有4.8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3%。印度人口最少的邦位于遙遠的北方和遠東地區(qū),從東北部到南部中部,還有一段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qū)貫穿全國。
圖2、3:印度人口(左)、水泥產能分布圖(右)
與許多主要市場不同,大多數(shù)水泥生產能力不是分布在印度人口最多的幾個邦。這是由于石灰石生產的分布比較不均勻造成的。在印度2016-2017財年生產的石灰石中,92%是用于水泥生產。即生產的242.5噸石灰石中,有223噸用于水泥。
將圖2(人口)和圖3(水泥生產能力)結合起來得到圖4,圖4表示每個邦的人均水泥產能。將人口因素考慮在內,印度水泥廠的選址會比現(xiàn)在的分布更合理。在圖4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外是梅加拉亞邦,其人均產能為2793千克/人。全國平均水平在人均550千克左右。其他人均水泥產能較高的邦包括有喜馬偕爾邦(人均1617千克)、安得拉邦(人均1213千克)、恰蒂斯加爾邦(人均906千克)和拉賈斯坦邦(人均832千克)。最低的邦是查謨和克什米爾(64千克)、比哈爾邦和喀拉拉邦,人均水泥產能僅有25千克和18千克。
圖4、5:印度人均水泥產能(左)、石灰石(右)
編輯:魏瑜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