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大國砼匠—劉昊
記者手記:混凝土,在許多現代工業(yè)社會中人的眼中,會被視為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物體,不就是水泥、砂石和水的粗陋混合體嗎?
真知往往都在人們打破無知之后才能靠近。
其實現代混凝土的玄妙與復雜近乎于中藥。優(yōu)質的混凝土拌合物,貌似簡單,但卻是多種變量交集平衡后的結果。
用指定的水泥、砂石和摻和料制作出特定性能的混凝土,其初測與28天后測出的包括強度在內的所有性能參數都要在規(guī)范標準之內,且在日后的耐久性方面也要達到規(guī)定的水準,做好這樣一件事其實需要技術含量很高的技藝。做到這一點,需要對所有原料的性能和它們相互之間的性能影響有透徹的了解,需要反復論證并計算出配合比,這是思維層面的;還需要有熟練且到位的動手操作能力,其拿捏掌控的難度一點兒也不遜于高級廚師對火候的把握,這是操作層面的;再需要對溫度、壓力、時間的控制及協調,這是技藝層面的。只有將所有的這些環(huán)節(jié)都做到位了,才能獲得所設計的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
這個過程像不像是在炮制一味精確復雜的中藥丸?
所以內行的人都知道,做好混凝土產品,不僅需要知識和經驗,還需要汗水和匠心,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何謂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極致、一絲不茍、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理念;是一種嚴謹、專注、執(zhí)著、樸素的態(tài)度;是一種耐心、淡然、踏實的素質;是一種堅守、篤定、敬業(yè)、精細的品質。在中國的歷史上,工匠綿延不絕,技藝精湛的魯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世界工匠的代表和傳奇。
2014年12月27日至28日,“2014全國混凝土職業(yè)技能大賽”在北京舉行。這次大賽云集了全國混凝土行業(yè)的頂尖技術能手,高手如林。大賽的比賽內容是“C40自密實混凝土的配制與性能試驗”。由總工程師劉昊任隊長,吳建忠、張勇、張亮為隊員的北京榆構有限公司代表隊在40多個參賽代表隊中榮耀勝出,以企業(yè)組第一名獲得大賽一等獎。作為領隊,劉昊帶領團隊在比賽準備期間,制定了參賽方案,全面復習專業(yè)知識,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做了反復論證,并進行了多次試驗。在比賽過程中,他和他的隊友沉著冷靜,積極應對,劉昊更是以爐火純青的制作技藝令人刮目相看。
劉昊為此榮獲全國總工會頒發(fā)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成為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yè)第一位因超群的混凝土制作技術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技術專家。
中國是全世界生產和消費混凝土最多的國家,混凝土也叫“砼”即“人工石”。如果我們把從事混凝土的技術人員稱作“砼匠”的話,那么中國擁有數萬的“砼匠”。劉昊的脫穎而出不僅使混凝土操作技術在眾多中國制造業(yè)的技術系列中擁有了應有的地位,而且他還用混凝土大國的工匠精神為自己也為全國的“砼匠”贏得了應有的尊嚴。劉昊也因此成為全國數萬“砼匠”中的佼佼者而備受行業(yè)內外的廣泛關注。
唯實踐出真知
梅花香自苦寒來。
劉昊,1975年出生。剛進不惑之年的劉昊性情內斂,氣質文雅,一見面你就可閱讀到他寫在臉上的誠懇和感受到他洋溢在內心的自信。翻開劉昊的履歷表,你會發(fā)現他從走出大學校門那天起就長期從事預拌混凝土及預制混凝土構件一線生產工作。俗話說:“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
正是這種深接地氣的歷練和一以貫之的專業(yè)實踐,以及他獨特的勤奮與悟性,才使他昂首挺胸地走進了共和國“砼匠”的領軍方陣。
1993年,劉昊考入石家莊鐵道學院,他學習的專業(yè)是“建筑材料與制品”,這個專業(yè)包括大建材與無機非金屬。劉昊清晰地記得,在學習的基礎學科中,不僅有材料力學、理論力學和結構力學外,還有分析力學、無機非金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等。四年的學習,劉昊沒有敢虛度半寸的光陰,他如饑似渴地吸吮著知識的乳汁,雖豐富但卻枯燥的基礎理論學習,為劉昊的混凝土人生夯實了關鍵而飽滿的地基。[Page]
1997年畢業(yè)后,他被對口分配到位于北京的鐵道部豐臺橋梁廠。在這里,他初次接觸混凝土,度過了他從業(yè)的最初兩年。由于企業(yè)經濟效益欠佳,劉昊離開了橋梁廠。
雖然時間短,但他卻在這里感受了企業(yè)為“京九鐵路”提供水泥制品的整個過程,領略到了為國家重點工程制造產品的氛圍與程序。
1999年6月20日,24歲的劉昊來到拉法基混凝土公司工作,拉法基是全球知名的水泥與混凝土制造商,血氣方剛的他在這里受到了機遇的青睞。第一年,他擔任質量工程師,第二年任技術質量部副經理,第三年升任技術質量部經理,負責公司的技術和質量管理工作。此時,26歲的劉昊成為北京地區(qū)混凝土攪拌站最年輕的負責技術質量的部門負責人。這三年的實踐對劉昊格外重要,在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他學習,他付出,他努力,他奉獻,他心甘情愿地忘我投入,他如履薄冰地獨擋一面。因為是從制造混凝土的最基礎環(huán)節(jié)做起,所以他從確定配合比到動手做試驗,再到拿鐵鍬拌灰,每個細節(jié)他都不敢掉以輕心。無論是呵氣成霧的嚴冬,還是汗流浹背的盛夏,他都工作在生產一線。那時候的劉昊感到自己每日都有進步都有收獲。
26歲任質量部主任,是企業(yè)在破格使用人才,也是企業(yè)在采取壓擔子的方式培育年輕人成長。深知肩上責任的劉昊有股不辱使命的勁頭。當時的工作作息制度上沒有周六周日,對劉昊而言,也沒有白天黑夜。當時接到一個電話,無論出什么問題,他都自己跑到工地上去解決。在復雜多變的處理現場問題中,積累著對混凝土的認知與經驗。有一次,南四環(huán)一項橋梁工程中需要用引氣劑,這是北京市政工程中首次使用這種產品。為了保證成功率,從第一個橋墩打第一盤混凝土開始,劉昊就在工地研究配合比。從清晨做檢驗開始,他一天要接五六十個電話,感到太累了,就在工地上睡一會兒,然后再吃飯。因為年輕,也因為情愿,他以苦為樂,沒有怨言。如今的劉昊,回憶起這段時光非常感嘆:他知道自己若沒有經歷過那些艱難,就絕不會有后來的成長。
2002年,27歲的劉昊又來到北京嘉華高強混凝土公司,這是一家中港合資企業(yè)。在嘉華,因為是企業(yè)重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他面臨著產品質量體系與標準體系陌生等困難。由于獲得了企業(yè)高層的信任,劉昊自己找人,自己定管理制度,自己協調關系,最終建立了企業(yè)的質量管理體系,并且作為管理者代表,完成了企業(yè)的ISO9 0 0 0質量體系認證。如果說 工作最初的幾年鍛煉提升了劉昊技術的話,那么從現在開始,他又在企 業(yè)管理領域 開始拓展自己的人生。
他的思維與思考已開始從單一走向系統化。2004年,在北京北辰西路的一個橋梁工程中,業(yè)主對配合比中最小水泥用量、粉煤灰摻量等提出明確的技術要求。
按照業(yè)主的要求,劉昊他們做了一根實驗柱,結果很成功,但在實際澆筑中卻出現了問題,拆模后4根柱子都出現了間隔均勻的環(huán)狀裂縫。為什么實驗柱沒有問題,而實際澆筑卻出現了有規(guī)則的裂縫?劉昊經過思考后,明白了裂縫產生的原因?;炷僚浜媳戎?,監(jiān)理要求粉煤灰摻量不超過10%,由于墩柱強度等級較高(C50),在粉煤灰摻量少的情況下,混凝土早期強度增長快,水泥水化反應收縮大。實驗柱因為沒有鋼筋,混凝土收縮不受限制,因而沒有裂縫產生。而實際施工時墩柱有較密的鋼筋,混凝土收縮時會受到約束,而配合比中粉煤灰含量低,導致混凝土早期強度增長快,收縮大,從而出現裂縫。想明白裂縫產生的原因后,劉昊與施工單位和監(jiān)理進行了溝通,把粉煤灰摻量提高到15%,并調整了混凝土凝結時間。為確保工程質量,這4根墩柱推倒重新澆筑。按照調整后的配合比再次澆筑,墩柱再也沒有出現過裂縫問題。4根墩柱報廢,不僅給企業(yè)造成了損失,也讓劉昊深深地進行反思。他從這件事中領悟到,一個真正的混凝土專業(yè)技術工作者,在進行配合比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標準、規(guī)范、業(yè)主、監(jiān)理等技術要求,而且要綜合考慮到結構情況、施工工藝、施工人員水平、養(yǎng)護方案等諸多層面乃至多元層面,這樣做出的配合比才更符合實際。[Page]
這件事對劉昊的影響很大,讓他日后能充分運用系統論的思維方式,把混凝土看作整個系統的一部分,由此奠定作為一個混凝土應用技術專業(yè)人才必須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即真正發(fā)現問題并能系統性地分析并加以解決。
在嘉華的六年,劉昊親歷了一批為2008年“奧運工程”提供優(yōu)質產品的工程,勤于思考加上難得的實踐機遇和現場歷練,使其在混凝土應用技術領域的成長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化腐朽為神奇
2008年,由北京榆構公司率先倡導的建筑工業(yè)化正處在初期摸索階段。羽翼漸豐的劉昊恰逢其時,加盟其中。
由于技術起點高,剛來榆構,劉昊任副總工程師,半年后,他又任副總經理兼構件廠廠長。榆構是國內做異型混凝土制品的知名企業(yè),所參與的工程中需要產品的技術難度都比較大,這使劉昊擁有了更大的施展平臺。
不起眼的水泥和砂石再加上摻和料、外加劑,在真正砼匠的手中,就能變成千姿百態(tài)的混凝土制品。人們常稱之為“化腐朽為神奇”。
劉昊自進入榆構以來,積極投身混凝土制品生產技術工作,發(fā)揚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團結同事,攻艱克難。不管面對多么復雜、技術要求多么難的構件,他都能和生產班組的同事們共同努力,研究生產技術方案,加班加點干活,讓每一項生產任務都能夠按期優(yōu)質完成。這些年來,公司承接了大批重點工程混凝土制品生產任務,比如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徑線盾構管片及地鐵6號線、8號線二期、10號線等盾構管片、南水北調工程盾構管片、體育場預制看臺、北京市住宅產業(yè)化預制構件等,參與其中的劉昊覺得能為首都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技術工作者,他從內心感到由衷的自豪。
在工作中,劉昊特別注重技術創(chuàng)新,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結合行業(yè)和公司發(fā)展的要求,他參加了多項企業(yè)生產工藝、生產工法的創(chuàng)新工作,其中包括:新型住宅構件生產標準工法的研究、清水混凝土構件生產線的工藝研究與實施等工作。他結合構件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議,并得到了采納,為企業(yè)生產工藝改進和產品質量提高作出了貢獻。
工作中,他還善于總結和學習,不僅在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論文,還積極參加行業(yè)內的標準規(guī)范的制訂工作,先后參加了《北京市預制混凝土構件質量檢驗標準》等6項標準的制訂。同時,榆構作為預制混凝土行業(yè)的優(yōu)秀企業(yè),承接了國家和北京市的一些科研課題,他也參與了其中的研究工作。這些課題有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應用高強PC鋼棒的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研究與試制”、北京市科技計劃課題“高效節(jié)能環(huán)保型工業(yè)化住宅的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研究,通過參加這些課題研究,劉昊為國家建筑工業(yè)化的推進貢獻自己能力的同時,也拓寬了眼界,了解了行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同時感到了我國預制行業(yè)和國外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更堅定了他投身行業(yè)、不斷努力求上進的決心。
到了榆構,劉昊感受并參與了為四大類工程提供優(yōu)質的混凝土制品。第一類是體育場館的看臺。榆構參與了全國80%的大型體育場館預制看臺的建設,如國家體育場(鳥巢)、深圳大運會體育中心等。第二類是住宅構件。
2008年榆構建造了裝配整體式剪力墻實驗樓,是北方地區(qū)該結構體系的第一個實驗樓,助推了北京地區(qū)的住宅產業(yè)化。第三類是裝飾混凝土掛板。其中彩色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的模板工藝、施工工藝都需要自己動手。第四類是地鐵的盾構管片,北京地區(qū)的軌道交通發(fā)展很快,市政工程構件中的管片是榆構的核心產品。劉昊據此類工程經驗所作的《大尺寸管片生產的技術質量控制》體現了他在質量控制方面的探索和功力。從參與國家級的重點工程中,劉昊經受了更大的鍛煉,獲得了更大的提高。他參與的有些工程的技術要求,既沒有文獻參考,也沒有人有過類似的經驗。在克服這些技術困難的過程中,劉昊與他的團隊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在諸多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新性地研發(fā),最終達到了工程要求。
且漸修且頓悟
厚積而薄發(fā)。劉昊就是這樣一個人。觀其成長經歷,不難發(fā)現,他是一個非常善于思考和總結的人。他對“空杯理論”的情有獨鐘,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他說,西方的諺語說裝滿東西的杯子是裝不進去水的。因此,“空杯心態(tài)”很重要,只有謙虛與善思的人才容易進步。
在榆構,他從制作混凝土轉向了制作混凝土制品。他又一次“排空”了自己之前的經驗,從與混凝土制品相關的鋼筋、模板、工藝等入手,一點一點地學習,每天都在反思,系統并扎實地積累著自己的知識與技藝體系。劉昊說,一個人對一門技藝完全進入的門檻是“10000個小時”,差不多是五年的時間。只有在這10000個小時中旁無雜念地學習、實踐,才能到達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點。少了行嗎?少了絕對不行。因為任何技藝都不可能速成。“速成者必速朽?!睂炷翆I(yè)來說,不積累,不思考,不深入工程一線是絕對達不到專業(yè)精深的水準。如此,筆者不禁感慨,如果說理工人呈現出更多的是科學邏輯的嚴謹和理性,那么背后深藏的情懷和人生境界是否可以管中窺豹呢?
榆構給了劉昊一片沃土,劉昊也為榆構爭得了新的榮耀。作為領隊,他帶隊參加了2014年全國混凝土職業(yè)技能大賽。在受邀參賽的40支隊伍中,以劉昊為隊長的參賽隊獲得一等獎的殊榮,不僅顯示了參賽隊員個人的超群混凝土制作技藝,也彰顯了北京榆構在行業(yè)內領先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這對提升公司在行業(yè)內的品牌和影響力絕對是莫大的正能量。
制造業(yè)最重要的理念是精度?;炷僚c制品也是如此。精度最高的東西是用什么生產出來的,全世界無一例外,都需要用人的手和心和諧并舉地打磨才能做到。工匠精神中很重要的內容如信仰、紀律、秩序等都是經年積累出來的。一個行業(yè)頂尖的工匠,一定擁有從技藝到態(tài)度的雙重修煉。好工匠的背后總是有情感、甚至宗教的存在,同時充滿著對哲學的深刻理解,以及崇尚苦修的堅持、對心靈靜修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在對產品和作品做專、做精、做深、做細方面保持長久的動力。
從副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再到構件廠廠長,每一副擔子都不輕,這讓劉昊感到了挑戰(zhàn)和壓力,工作局面對他來說復雜且艱難,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劉昊與諸多管理業(yè)務出身的干部不同,他把技術人員的單純與質樸確定為自己的工作風格,這給他在 工作中取得好 效 果幫了不少忙。劉昊說,最舒服的做法往往最容易出現問題,一個人進步快與進步慢就區(qū)別在他不去重復地做一件事情。往往,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大道至簡,寧靜致遠?!抖Y記·大學》
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劉昊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做人做事的座右銘。
劉昊說自己的生活很簡單,八小時之外應酬很少。他的父母都是老師,父親有較好的書法造詣,草書、楷書都很棒,還會好幾門樂器,這對劉昊的影響很大。書香門第的家風就是一本書,一杯茶。因此劉昊回家后,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看書、寫字。他每天都要用兩三個小時讀書。《道德經》、《莊子》等傳統經典書籍是他的最愛。到如今,他已閱讀《紅樓夢》7遍,已誦讀《道德經》200多遍,但依然在捧起書的時候愛不釋卷?,F在,每日誦讀經典,面對人類的智慧結晶,他是心、眼、口、耳并用。
同時,他放空心態(tài),讓思緒穿越時空,從《大學》、《中庸》、《道德經》、《楞嚴經》、《心經》等經典中汲取先哲的智慧。長年的閱讀,使他具有能甄別《道德經》不同注本良莠的功夫。他說,系統地學習國學、學習詩詞、勤練書法,怡情養(yǎng)性,陶冶情操,對他的人生境界產生莫大影響。
這不僅體現在他對自己氣質、性情的修練上,也對他的思維、眼界、胸襟有很大的提升。多年從事混凝土制造工作,經常面臨工作中的艱難和工程中的問題,起先他感到苦惱、煩悶,感受不到工作的樂趣。但是通過讀書與思考,他明白了情緒產生的機制,學會了在一切人、事、物中觀察自我的運行機制,當出現負面情緒時,能很快覺察到并及時化解,并且學會了用良好的心態(tài)對待無常和困難的局面。以前看問題,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去思考,但經過多年的思悟后,他形成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從多種角度去觀察,尤其是參與一項復雜的工程,更需要用動態(tài)的思維去感悟。他相信,從事任何一項技術工作,都是先有熟能生巧,后有爐火純青。而且,劉昊還認為,一個人的進步與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正是榆構這樣的“火車頭”企業(yè),才帶給了他新的平臺和機遇。
采訪結束時,劉昊說,我這一輩子離不開這個行業(yè)了,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預制混凝土事業(yè)中去,靜心做事,簡單做人。平實而質樸的一句話,卻是他對事業(yè)、對本心的堅守,對見素抱樸、于無為見有為的至高境界的追求。
這也是一種寶貴的“工匠心態(tài)”。中國有著悠久的工匠文化,但工匠精神卻成了當今中國社會最稀缺和最呼喚的事物。中國人對工匠精神的追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和迫切。
正是在共和國實現美麗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劉昊及其身上的工匠精神才顯得彌足珍稀與寶貴。
編輯:徐潔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